2021年06月10日更新

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

​ “劳动”是人类行为价值的载体,而在人类社会体系中,商品是劳动这一载体的幻想。而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具有等量价值的特殊的商品,商品通过“排挤”一种商品,使该商品形成货币,即一般等价物的形式。因此,货币属于“劳动”这一载体的幻想的幻想,是“排挤”后的产物。
​ 想到《鲁滨逊漂流记》,主角脱离人类社会,其劳动成果的那些物品,只供给自己使用,这些物品体现的价值便是使用价值本身。因这些物品不具有被交换的行为,而不具有社会关系中的交换价值,因此主角创造的这些物品,仅仅是为通过劳动这一载体来满足自身一种独立于商品概念的幻想的欲望。
而人类社会中,当物品具有交换价值时,货币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一种产物。在追求货币的同时,实质在追求一种人类行为想象出来幻想的幻想,而劳动本身成为一种追求幻想的幻想的耗材……
​ 这种耗材影响着商品的劳动形式和生产效率有关,书中第一章虽然未讨论资本运作的方式,但其背后,已经在文章中暗示了许多,无时无刻都在暗示。看似讲商品和货币,看似是政治经济学的批评,却体现了人类社会运作的基本原理,体现着人类学研究的方向,体现着多种唯物辩证法理论的有机结合。
回到刚才的内容,劳动的具体形式被磨平,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商品价值越高,但同时社会平均劳动时间降低,商品价值越低。经济危机的原理其实可以体现在其中,《领风者》中有一段对话,一小男孩与马克思的对话:“爸爸在煤厂打工,但被解雇了,没钱买煤。”“为什么被解雇了?”“因为煤厂煤太多了。”

​ 目前只读完第一章,估计在后续几章内容里,书中会讨论阐述更加科学和详细的内容及补充。


2022年05月10日更新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 商品

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1)概念

  • 商品: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是一个由欲望产生的对象。至于是从什么样的欲望中产生的、如何满足欲望的,则是与问题无关的内容。
  • 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通过商品的有用性来衡量,商品的有用性决定商品体的属性。其中商品体一般被衡量为财物,例如铁、小麦、金刚石等商品体,这些商品体的有用性体现在本身被使用的价值,并且这种有用性是独特意义上的独有,因此这些商品体本身就是使用价值。
  • 商品的价值:指一个商品的价值的量的程度,而这种程度通过人类劳动的消耗来衡量。如果把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撇开不考虑,商品体就只剩下劳动产品这一属性,即从人类劳动而来的产品,只考虑人类劳动给产品带来的使用价值。进一步地,将人类劳动给产品带来的使用价值的形式也撇开不考虑,那该产品就不再是具有有用性的商品,它的一切明显属性都消失了,这些本来明显的属性都被抽象成了劳动本身,并且具体的劳动形式也消失了,因此不再考虑具体是如何劳动的,它只单纯地考虑人类劳动力的耗费。而商品所承载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就是商品的价值
  • 商品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例如,a夸特小麦有f(a)的商品价值量,而a夸特小麦可以按一定比例交换b英担铁,那么可以等价地认为b英担铁也有f(a)的价值量。
  • 商品价值的质:作为使用价值,商品与商品之间具有质的差别。也就是价值的来源方式的区别。例如一个商品具体是被用来吃的还是被用来穿的。
  • 商品价值的量:作为交换价值,商品与商品之间具有量的差别。也就是人类劳动消耗的量的区别。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已有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2)关系

  • 商品被用来满足欲望的方式: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
  • 人类劳动的消耗的衡量方式: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而劳动的持续时间又以一定的时间作为尺度(例如小时、日、月等)。
  • 劳动量和商品价值的关系(以单位个商品为基准):不是说一个人的劳动量越大,所生成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就越大。如果一个人对某项产品的生产过程越懒且越不熟练,那么它生产的商品价值就越大?显然不是,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是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绑定的,而不是和具体某个人相关联的。同时也和对应的时代背景和环境相关,例如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减少,那么体现在商品上的劳动量很明显是减少了,那么商品的价值也就减少了。
  • 一个物所体现的价值:①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例如空气、草地、森林等,并非通过人的劳动所形成的,所以是没有价值的,但是有使用价值。②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如果一个物没有使用价值,也就是没有有用性,那么其中包含的价值(人类劳动)也就没有用了,也就不能算作人类劳动了,最终无法形成价值。③一个物可以是价值,但不是商品。例如一些有自给自足性质的产品(包括全部自给自足,也包括部分自给自足,像是中世纪农民的代役租的农产品和粮食),不进行交换行为,没有体现交换价值,所以不是商品。

2022年05月11日更新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1)概念

  • 劳动的质:劳动的方式,例如生产一件上衣,可以采用的劳动方式。其中织和缝为不同的劳动方式,也为不同劳动方式的质。

  • 具体劳动:具体劳动通过实际生产的方式,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例如通过的劳动方式,生产了上衣可以被穿等等的使用价值。

  • 抽象劳动:将各种具体劳动的表现形式给撇开不考虑,所形成的具有一般性质的人类劳动的耗费

(2)关系

  • 不同质的劳动所生产的价值的比较方式:复杂的劳动都可以转化为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只是自乘的/多倍的的简单劳动,少量的简单劳动等于多量的复杂劳动。通过将各种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再通过人类劳动的消耗的衡量方式,可以计算出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并且这个价值与简单劳动的商品相等。商品的价值量只是表示商品中包含的劳动量,那么在一定比例上,各种商品总是等量的价值。

  • 劳动量、商品价值和商品使用价值的关系: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所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

    A. 劳动量和商品价值的关系(以单位时间为基准):例如某种劳动在社会生产力提升之后劳动得越快、劳动得越轻松,那么在单位时间内价值量越低。相反,如果该劳动在社会生产力提升之前具有困难性而劳动得比较慢,那么在单位时间内价值量越高。前者可以轻易重复很多次,而后者不易重复,因此在单位时间内两者所蕴含的人类劳动量是等价的。

    B. 劳动量和商品使用价值的关系:假设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同一时间所生产的上衣数量从一件提高到两件,比起一件上衣,两件上衣可以提供给两个人进行使用,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增加了一倍,因此同一劳动在同样时间内所提供的使用价值是不同的。

2022年05月12日更新

3、价值形式或等价交换

(1)概念

(2)关系


持续更新中~

将长期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