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14日更新

第一章 究竟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1)概念

  • 信念:同“判断”和“观点”近义的表达,是同个意思的表达。

  • 客观断言:事物的真或假不依赖思考者认为它是真还是假。例如,“火星上有生命”或“火星上没有生命”、“上帝存在”或“上帝不存在”都是客观断言,它们的真假不依赖于人们认为它是真或假。

  • 主观断言:事物的真或假依赖思考者认为它是真还是假。例如,“米醋太甜”、“单板滑雪比双板滑雪更加有趣”,米醋是否很甜和哪一项运动更加有趣都决定于你这么想,而非客观。

  • 道德主观:所有的道德观点都是主观的,不同的道德观点都有其难以区分高下的正确性。但大多数道德哲学家认为行为的对错并不是绝对依赖于人们的想法。例如无论你相信什么,折磨驴子或者将折磨驴子的少年们处死都是错误的。

  • 论题:指的就是一个问题。当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在提出一个论题。

  • 客观论题:例如两个人谁的身高比较高,这个论题的答案并不取决于我们这么想。

  • 论证:当我们在为接受一个断言而给出理由的时候,就是在做论证。论证由前提结论构成,前提是为另一个断言提供理由的陈述,被前提支持的断言就是论证的结论。

  • 认知偏差:心理学家把信念形成过程中总会掺杂的一些难以令人察觉的人类固有的心理因素称作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扭曲着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干扰我们清晰、准确、客观思考的能力。例如在判断某人提出的一个观点时,我们的思维总是更加倾向于“我是否赞同这个观点”,而不是“这个观点是否合乎逻辑”。

  • 可得性启发:有些认知偏差会掺杂着启发,也就是我们下意识锁定某些情况来预测事件的可能性。可得性启发指的是人们无意识地依据刚提及的事件的频率来判断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例如当看完地震、坠机等新闻后,你整天想着这些事,也正因如此而高估这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但实际并不说明你想的越多,某事发生的概率越大。

  • 消极偏见:当一个人的主观认知被从众心理扭曲的同时获取一定的信息时,消极信息比积极信息所带来的倾向性更高。例如选举中宣传者在宣称每个人都在支持他们,“没人喜欢A的”比“大家都喜欢B”更加能让人支持。

  • 圈内偏见:对于隶书于与自己不同的社团、党派或国籍不同的人,人们更加容易形成负面意见。

  • 基本归因错误:认为只有自己或自己所在的圈子才会被意外和现实所制约而外人或圈外不会的倾向。例如自己失败归因为天公不作美,而别人失败归因于别人自身的缺陷;自己成功归因为勤奋努力,而别人成功归因为运气。

  • 过度自信效应:自我欺骗偏见的一种,当人们预估他对某事判断正确的概率时,预测值通常都比实际值要高。

  • 高于平均水平的错觉:这种错觉使人们认为自己比大多数人要足智多谋或有更好的驾驭能力。

(2)关系

  • 批判性思维的特征:不会任凭各种诱惑摆布、不会轻易受到情感、贪欲、无关考虑、愚蠢偏见等的干扰。

  • 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在于让人作出明智的决定、正确的结论。

  • 批判性思维的内涵: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展开的思维。通过理性批判和理性评估“形成意见 -> 作出判断 -> 作出决定 -> 形成结论”这一思维,考量我们自己(或他人)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好的标准。

  • 讨论论题的首要任务:要确定到底什么是论题(即在实际情形中准确识别哪些是有问题的断言)。

  • 心理或本能与客观证据所起的作用比重:心理或本能所起到的作用,和客观证据所起的作用是旗鼓相当的。例如有人请我们去一家星级餐厅吃饭,我们会期待这是一次不错的晚宴,但当改成去其他低端餐厅吃饭,就算他告诉我们两地的食物和环境都是完全一样的,我们还是多少会犹豫。


2022年05月22日更新

第二章 两类推理

(1)概念

  • 前提:论证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用于支持或证明某断言的是前提。
  • 结论:论证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被支持的断言是结论。
  • 有效论证:当满足“前提为真,其结论就不可能为假”时,这个论证就是有效的。换句话说,有效论证是不会出现前提与结论相矛盾的论证,从论证角度,前提与结论必定同为真;从客观角度,前提与结论要么同为真,要么同为假。从论证角度看,前提为真的情况下,结论必定从前提有效地推导而来,因此结论必定为真。从客观角度看,当“前提为真”为假时,则“结论为真”也为假,即前提与结论同为假,但论证过程却是有效的。例如一个很怪的例子:前提是“孙子是爷爷的爸爸”,结论是“孙子的岁数比爷爷的岁数大”,论证是“由于孙子是爷爷的爸爸,孙子生下了爷爷,所以显然孙子的岁数比爷爷大”,这个例子中从前提到结论的论证过程是有效的,但是因为这个“前提为真”一开始就是假的,所以导致结论从客观角度却是错误的。因此即使论证过程是有效的,也还是无法表明前提与结论到底是否可靠(前提与结论的正确性)。
  • 可靠论证:前提为真的有效推理(有效论证)。
  • 演绎论证:当前提为真(要求前提真实准确),则可以证明其结论必定为真。
  • 非演绎论证:非演绎论证与演绎论证不同,其前提并不能用来证明结论,但是可以用来支持结论为真的可能性。例如一名妇女被谋杀了,已知试着曾多次遭到丈夫的威胁。该事实并不能说明凶手是谁,但是却支持了丈夫是凶手的可能性(即丈夫成为嫌疑人)。逻辑学用强弱区分好论证(强论证)和坏论证(弱论证),例如前提条件加上“凶器上有丈夫的指纹”,这就瞬间加强了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即加强了丈夫是凶手的可能性。
  • 衡平推理:包括了演绎的成分也包括了非演绎的成分。生活中当认为某件事很有可能时,就是在做非演绎推理;生活中当我们给认定一件事比另一件事情重要时,我们便是在通过给两件事赋予价值后进行演绎推理。即便事件所赋予的价值很难客观,但事实上价值考量却并不总是臆断的,例如价值推理在道德准则或其他规则引导下的演绎。
  • 最佳解释推理:一种非演绎推理,依靠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强弱关系来推理得出结论。这种推理方式有事也被称为“溯因推理”。

(2)关系

  • 结论和前提:同一个陈述可以作为一个论证的前提,也可以作为另一个论证的结论;一个论证的结论可以是另一个论证的前提,一环扣一环地形成一条推理链。

  • 哪些表达不是前提、结论或论证:任何不能用“真或假”来衡量的表达都不可能作为前提或结论;任何不能用有效、无效或强弱程度来衡量的表达都不是论证。例如图片、影像等不是前提、结论或论证,图像可能是动态的、美丽的或扣人心弦的,但它们并没有“真或假”的特征。

  • 亚里士多德的三种说服模式:

    ① 道德:人们会被演说者的比如背景、名声、成就、专业技能等人物特征所说服。

    ② 情感:演说者可以通过与他的听众建立个人联系,并运用修辞技巧来博得听众的情感共鸣来进行说服。

    ③ 逻辑:演说者通过信息和论证来说服听众。

    其中不幸的是,逻辑(作为理性论证)是最难起效的说服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广告中很少说理,而是更多运用道德和情感来做产品宣传。


持续更新中~

将长期持续更新~